返回顶部

【随笔】Only solving the problem can solve the problem

2021-06-15分享
 【随笔】Only solving the problem can solve the problem
  新约《马太福音》:“Simply let your 'Yes' be 'Yes,' and your 'No,' 'No'; anything beyond this comes from the evil one.“译为:“再多说一句,就出自伪善者。”
 

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,应当是解决问题本身。
    以前上学的时候,住的地方旁边有条路,人行道路面损坏,砖块浮了起来,影响通行。
    人行道的入口那里的大树边,立着几个黄黑的路障,一直立了一个多月没人处理。但是行人呢,也确实找到了“很好的解决办法”——绕道。
    于是比方说一条路路面损坏了,派人去解决问题。
    有些人很有意思,他不去修这条路,而是在路口立了一块牌子叫行人绕路。
    再例如:有个的产品出了点小毛病,他没有去召回修改,而是找客户谈谈,凭借卓越的口才让客户“适应过去”。
    这样的做法确实避免了行人在破损的路上发生事故,这样的做法确实把客户平息了下去,但是这样真的解决问题了吗?
    不解决问题,而是解决出问题的人。
    这样的处理方式等同于乱用止疼药: 可能在短时间内麻痹神经消除痛感,但是疾病本身没有被治疗,长期积累的问题最终会导致病入膏肓无药可救。
    同时这种方式也会遗留诸多弊端,
“处理人不处理事”会降低产品质量,无形中腐蚀产能,埋下隐患。
    按规则办事永远是最有效率的。同样,理性的效率永远高于感性。


工具的本质是什么?
    那年在教育机构工作时的故事。
    那时正值暑期,机构客户流量非常大,加班回家的时候,行政还在电脑前皱眉忙着什么。
    当时机构正用着一款校务管理系统,老师需要每天通过这个系统来点名记课时,在上课结束后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。
    软件逻辑中有“多种货币制”逻辑,不同课程不通用同一种课时,但是中间却可以不等价转换,需要自己制定规范,转换需要审核。机构自己有消课机制,用手工活动课消主课时,而软件不带这个功能,需要行政手动计算消课。有些用户是几个小朋友团一套课程,或者忽然看到有趣的活动课就上课了,教师点名时常会存在误扣,一旦扣错课更改扣除课时老师没有权限,都需要行政审核代办。
    这个所谓的“工具”将单一概念复杂化,使用跟不上实际灵活性,在软件的逻辑上也不完善,甚至行政还开玩笑说“还不如手打钩点名”。
    但有趣的是,机构还会乐此不疲地花费时间和学习成本去“反向适应”工具的逻辑。
    今年年初,出租车企业自己开发了一个线上某打车APP与市面上的滴滴、美团等主流打车APP竞争。但是软件漏洞很多,加载缓慢,定位不准,最关键的是没有打通支付端,如果乘客未支付,则只能做到在本软件拉黑,而不是在支付端进行制裁,但是由于管理方的制度,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——司机一边怨声载道,一边还要用着根本不趁手的工具。
    工具,字典解释为从事劳动所需要的器具或者达到目的事物。
    工具的本身是给人带来便利,提高效率,在制作“工具”的路上,会有些人往往会因为试图容纳所有功能,编织复杂逻辑,深钻技术脱离实际,越走越远,越走越深,忘记了作为工具的初衷——为用户提供便利。
   而抛开时间成本、学习成本本身,强行适应工具体系,也就像是在骑一辆轮子直径只有十公分的自行车,而不是所有自行车,都比走路快。

   



Copyright @ timismstudio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   沪ICP备19031552号-2 Design and Develop by RorE